一年一度的 RightsCon(全球數位人權大會),是數位人權議題的最重要學術盛事之一。影響力編輯室從三天的活動中,擷取三個與「中國資訊戰」、「錯假訊息」以及「平台當責」的重點觀察。
1️⃣ 像是天堂的懸崖?台灣是亞洲最自由也最深陷危機的國家
RightsCon首次在東亞舉辦就選擇台灣,這個決定本身就具有實質與指標性的意義。台灣是亞洲數位自由度最高的國家,但同時也是遭受網路資訊戰最嚴重的地方之一。作為抵禦極權資訊與數位統戰的最前線,台灣已然成為所有武林秘笈的聚集地。
在此次活動中,台灣政府與民間單位積極提供在地經驗。林飛帆分享了賴政府成立「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」(Whole-Society Defense Resilience Committee) 的策略,李問及數發部門則詳細介紹了海底電纜的現狀與備援方案。民間單位如G0V分享了透明國會及面海松的東亞跨國合作經驗,Cofacts、IORG等單位也參與多場講座,深入討論「打擊錯假資訊」、「公民協作」等議題。
台灣高度集中面對中國威脅,且具深度及廣度的經驗,使得國際交流絕對是「嫌多不嫌少」。
2️⃣ 全世界都怕中國,但怕的部分可能不太一樣
雖然聽起來像廢話,但中國的威脅遠不止中共「聲稱」的領土範圍。
針對不同國家,中國採取差異化的滲透與控制策略。新加坡、馬來西亞的學者指出,中共利用「同語種」、「同族裔」的特性,積極透過傳統媒體、社群媒體的內容拉攏華人年長者。在中南美洲,威脅則體現在基礎設施(基礎建設)發展層面。
華為 2023 年在拉美地區的業務收入近 50 億美元,遠超過競爭對手 Nokia 的 11.24 億美元。更關鍵的是,華為透過 5G 通訊裝置的建置取得監測資料,進而掌控權力,將手伸進中南美論壇,造成嚴重的國安問題。
這些討論在這次 RightsCon 當中不勝枚舉,重新提醒了我們在台灣之外,中國威脅的多元面向,如何進一步去共同拼湊出中國整體的侵略策略,會帶給我們更多的策略靈感。
3️⃣ 事實查核要沒用了?我們都一樣焦慮。
RightsCon上辨認問題的討論十分豐富,各國都在分享自身的經驗與觀察。但每當談到解方,總能聽見場內輕輕的嘆息聲,伴隨講者回應前短暫的沉默——這是全世界最前沿工作者的共同焦慮。(甚至還有一個頗具深意的工作坊,標題直接說「世界都要末日了,我們怎麼找到這個工作上的意義」)
「我們總是在這場追逐遊戲中落後,要如何趕上?」匿名的講者在講座中做出「正中下懷」的發問。
隨著「正確性」的界線越來越模糊,抖音、小紅書等平台上的軟性內容也夾帶著統戰意圖與資訊。殘酷但誠實地說,事實查核與假訊息偵測的重要性持續降低,甚至可能會越來越無效。那麼下一個方法是什麼?預防性的策略將會越來越重要。
已有講座提及「Pre-bunking」(預防反駁、提前破解)在當前資訊環境中的關鍵作用。然而,難以問責的大型科技公司、持續為大型資本與演算法服務的使用者資料,卻缺乏有效管制。
中國不僅透過大型資本介入內容創作,更持續開發大型平台與內容,使生活越來越難以與中國監控的數位工具和商品脫離。即便是非中國製作的遊戲,也可能透過成為購買數據的第三方來獲取關鍵資料。
追溯並阻絕資料販賣的洪流,將需要更細緻的追蹤與治理方法。我們當然需要政府治理的介入,但在數位人權的討論中,過度監管的顧慮和難題始終揮之不去。
結語
在打擊假消息之後的下一步該如何走?這是影響力編輯室最核心的議題。我們在 RightsCon 中看見困境,卻也看見全球致力追求民主、網路自由的野火,正在熊熊燃燒。
ps. 本次的觀察集中在「中國資訊統戰及台灣處境」的議題上,但 RightsCon 包含的議題將遠超乎你的想像,想知道更多可以參考開放文化基金會的連結。
圖片取自總統府 on flickr @ CC BY 2.0
Discover more from 影響力編輯室
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.